主页 > 范文 > 正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时间:2025-02-26 23:43:56 点击: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播放地震录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再造地震现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出示学习提示教给学习方法,并逐步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习惯。】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好,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可能关注了标点符号,真细心,刚才同学们又读了几遍这句话,在反复的读中,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中心句的朗读,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师:同学们,正像你们所说的,遇到大石块,父亲会把它撬起来或者搬起来,遇到钢筋钢丝,父亲会把它们拽出来,或拔出来,他就是这样地挖掘、挖掘、挖掘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锲而不舍?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24个小时,你们还能想像得出,他已是怎样?(请一名同学说)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 (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设计意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对于这句话的朗读处理,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1.师:14人孩子在废墟下呆了38个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五、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2.师:对照板书回忆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抓住了父与子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了不起?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六、拓展阅读,领会写法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是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这里借用书本外的'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的学习,拓展阅读,巩固迁移,领会写法,同时也升华、丰富了情感。】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信念

了不起 爱 语言

外貌

挖掘 挖掘 挖掘 动作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品词析句是本

学习这节课时,我紧紧扣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品味语言(如词语挖掘、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朗读体验,表达运用。通过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简洁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二、朗读体验是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这节课,我充分重视了读,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对中心句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朗读,不是让学生反复地、机械地、泛泛地去读,而是采取补读的方式,而且补读的内容都是在理解这句话时应该注意的关键词语。加上随后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悟,而且很自然地培养了语感。课文对父亲挖掘的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何读好这句话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我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品味父亲挖掘过程的基础上设计练读,改变了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句话等生硬、单调、机械的方法指导,而是让学生在凭借联想走进文本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世界的同时,加上课件相关词语的提示,很自然地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和语势。这样熔导练于一炉,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既注重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内涵。

三、表达运用是根

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发展上。这节课我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表达训练的融合。如:废墟中的阿曼达和其他孩子经历怎样的煎熬,文章并没有写,课中抓住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明白,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使阿曼达能在废墟中坚持38小时;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阿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废墟中的其他孩子。另外,课堂上重视发挥教材中插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看得出,这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使学生会表达、会运用。

课堂上,我还非常注意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听、说、读、写等综合性的语言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迁移训练促人文(如阅读诗歌《父亲》),以领悟人文促写法,以领会写法促积淀(如阅读短文《最后的短信》),以积淀底蕴促情感(如建议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等等,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健身理解,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难点】

1.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文章以前是怎么分段的呢?还可以怎么分?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2)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这38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1) 如今儿子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父亲虽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对儿子的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呼唤,他会在心里一遍遍对儿子说什么?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1)就在父亲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挖掘的同时,儿子和伙伴们在黑暗的废墟下进行着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做的呢?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父亲不在乎那38小时的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因为他知道,此刻,他儿子一定跟他一样,在默念着那句话,那就是____

四.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决不放弃 爱 乐观善良

了不起

教学反思: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文中对父亲的动作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对于这些词句,我采用了联系了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读懂、读活、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