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范文 > 正文

3(精选6篇)

时间:2024-11-15 07:29:11 点击:0
3(精选6篇)

3(精选6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3大约有6篇左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精选3(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两万多字,要特别关注“说明”部分,尤其是最后一条“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在笔者看来,如果把“应把握”换成“必须把握”会更有力度。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教育理念,是必须遵照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1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和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的延续和深化。

《指南》用几乎全部的篇幅呈现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教育建议。从约束力讲,它主要适用于幼教机构,因此《指南》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大纲,这个大纲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手段。它为治理幼教乱象,切实提高幼教质量,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对目前园本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也具有指针作用。

《指南》的出发点是抑制日益严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超前化。无论从单个幼儿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基础看,还是从民族素质的大局看,小学化和超前化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指南》制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学业”难度上远低于目前的实际。实质划定了期望上限,以期遏止过度期望的不良势头。在幼儿整体发展上,特别是非学业因素学习品质上,《指南》制订的目标又远远高于实际。

《指南》中的发展目标不是常模、标尺,而是防止教育步人歧途的方向标。这些方向标是世界先进幼教理论与我国幼教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指南》坚持还幼儿“快乐的”童年,同时强调幼儿时期要为后继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度过“有意义的”童年。

《指南》阐明的应把握的四条原则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这个原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综合教育”为先导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就已受到广泛关注。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发展的害处是它必然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家长无权不顾幼儿的兴趣对其进行单科训练。在幼儿园进行小学化、成人化的表演、训练、比赛是落后儿童观、教育观的表现,不仅不足效法,而且应该被制止。

有家长认为目前小学还在搞择校和入学考试,如果自己按《指南》践行整体发展,而别人却继续单科训练,那么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我却认为,现在让孩子从那么小就受单科训练的折磨,可能会赢在“起跑线”,可是那是一条打了问号的起跑线——往哪里跑呢?偌大的中国,应该会有越来越多有自信、有远见的家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懂得教育的真正价值,坚信孩子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改变人,而不是淘汰人。尽管人人都说中国人太多不淘汰不行,但我坚信中国的教育终究会真正为每一名儿童学习和发展服务,而不再是剥夺一部分儿童学习与发展权利的帮凶。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我认为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真正的爱心。爱心应该是没有条件的。只爱聪明伶俐的孩子。那不是爱心,那是势利。爱每一名幼儿,不管他的发展有多迟缓,学习品质有多不良。行为习惯有多不尽人意。幼儿是不同的,而这样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享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不同特点的幼儿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学习和发展。也将以自己的方式成功。这种多元成功在成人社会尚且如此,何况儿童。

尽管《指南》旨在降低期待、为幼儿减负,但在实施中,要严防变味。已经公布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虽然低得让每一名幼儿都能触手可及,但仍会成为成人攀比的驱力。尽管《指南》已言明,“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客观上,家长和教师极易把它当作标尺。有人会问:没有比较,如何看出教育的成效?答案很简单:让每一名幼儿比较自己的进步。把今天和昨天比,再确定明天的目标。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教育的成效,而且会树立每一名幼儿的自信心。保护每一名幼儿的自尊。而幼儿之间横向比较则截然相反,它展示的不是教育的成效,而是本来就存在的个体差异;它树立了一部分幼儿的自信,却会摧毁另一部分幼儿的自尊。在一些发达国家,幼教机构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是违法的。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园小学化的最大特征是游戏作用和地位的式微。幼儿园与小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游戏占儿童生活的比重。在幼儿园。游戏既是幼儿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或强化训练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因而也剥夺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的权利。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游戏才是学习。在幼儿阶段,学习和玩是分不开的,没有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阶段的主动学习。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是幼儿的学习而是成人的规则游戏,与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观背离,与幼儿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对立。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观完全不同。幼儿的学习品质,绝对不等同于对学业的兴趣和专注。对幼儿来说,学业还未成为话题。幼儿的学习的品质,都是在游戏和其它非课堂活动中体现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好奇心、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在这一定义下,读写算领先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好,而读写算落后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不好。因为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做功课,不是上补习班,不是考试,不是参加竞赛,所以,优秀的学习品质不等同于“优秀生”的品质。对幼儿来说,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探索自然,探索周围的人和事,探索自身的能力,都是学习。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水火不相容。后者纵然可以打造出所谓的“神童”“天才”,但它不能洗脱其摧残幼儿身心的污名。这种教育方式的落后特质并不会因为幼儿将来入读名校而改变。

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探索的习惯、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包括克服压力和挫折的倾向、活泼开朗、合作意识、学习倾向、对场合的敏感、参与能力、思考和互动等。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更会坚持、提问和负责任。所有这些品质,都可以在玩中培养,而游戏的质量就在于能否培养这些品质。幼儿的这些品质,在超前教育的课堂里,只会受到压制。累积这些品质的过程,是幼儿阶段最重要、最典型的学习。就培养学习品质而言,幼儿应该全天候地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天候地学习。

幼儿教育应因地制宜,鼓励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不同课程模式共存。但如果违背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任何实践、任何模式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得到纠正。一个大国的人生奠基阶段的教育,不可以放任自流。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是全球市场自由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总人口不到500万,幼教机构的形式却有十多种,指导这些幼教机构的教育理念更是林林种种。可是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幼教机构都必须遵循四条原则:赋予幼儿成长的力量;幼儿的整体发展;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幼儿在互动关系中学习。这是颁布于1996年的新西兰第一个全国性《幼儿教育课程》中开宗明义的四条,并赫然冠以“原则”二字。2009年,澳大利亚也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早期学习框架》,旗帜鲜明地阐明澳大利亚各州幼教机构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里举这两个国家为例,不是说它们是榜样,只是为了说明对全国普遍适用的幼儿教育原则一定要坚决贯彻,毫不动摇。

第二篇:精选3(一)

在继续教育网络培训时,王老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分析,让我对其领域内容、发展目标、教育方法等有了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再通过暑假时的细细学习与揣摩,领悟到了《指南》的作用与内涵。现进行简单的梳理,以对将来的工作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指南》领域内容全面,体现教育价值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这与《纲要》精神相一致,不过《指南》每个领域里的内容划分更为全面,如健康领域的内容包括: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语言领域的内容包括:听与说、阅读和书写准备;社会领域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领域的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数学认知;艺术领域的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些内容都是幼儿学习与发展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心中必须牢记这些内容,不仅要牢牢把握好每个领域内容的特点,而且要注重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体现教育价值。

二、《指南》目标制定合理,符合年龄特点

《指南》中说: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通过细细看来与学习,发现目标制定的确非常细致而明确,且小、中、大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目标是呈阶梯式的逐层提高,非常合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牢记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目标,因为它是平时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等的支撑点,学习了《指南》中的发展目标,能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再迷茫,对于教育所遵循的发展方向,所要制定的教育目标等都有据可依。我相信,今后的教学中“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会逐渐消失。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目标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指南》教育建议有效,实现指导意义

《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是针对每个领域内容中的发展目标提出来的,它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针对性非常强,对于每位教师和家长都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从教育建议中我领悟到了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体验与学习等,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这些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行为,要根据本班每位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之,《指南》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几年幼儿教育的方向,是我们良好的工作伴侣和助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了解、领会其内涵,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化理论为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第三篇:精选3(三)

2012年1O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下面谈一谈我学习《指南》艺术领域后的一些想法。

随想一:《指南》指明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向与方法

《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教师知道可以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哪些艺术方面的合理期望,这样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就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能与家长进行更为科学的互动,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随想二:在生活中萌发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

《指南》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的目标提出,“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今繁华奇妙的大干世界里,美无处不在,关键是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接触山水、田野、公园、校园、动物、商店、街道、展览馆、民间艺术、节日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以及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幼儿寻找美的事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学会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

随想三:正确处理美术技能与自主创造的关系

《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平时我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发现,有些幼儿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又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做基础,他们内心丰富的想象难以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部分,创造力与技能决不是互相排斥的。我们反对重技能轻创造,不赞成简单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幼儿的作品,把让幼儿创造力得到发展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兼顾技能的训练,使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如:大班美术活动“创意沙画”,幼儿经历了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在幼儿初次自主探索和尝试用沙子作画后,教师展示幼儿创作的沙画作品,引导大家讨论、交流探索到的堆积、沙漏、撒、拨以及变化手指接触沙子的部位或变化手指多少造成线条粗细变化等作画方法及经验,为幼儿第二次运用已知经验和技能进行高一层次的构思和创作奠定基础。接着,幼儿在又一次的探索尝试中不再胆怯、观望,胆子越来越大,创作欲望越来越强,创作的手法越来越多,获得更加具体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深入学习《指南》,并将《指南》精神内化于心。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家长知道这些科学的育儿目标和方法,建立起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家园共育,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第四篇:精选3(八)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起,社会各界在关注:新时代的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幼教同仁们关注:对我以后的教学有怎样的指导;家长们关注:我家孩子能达成多少。随着人们对《指南》的学习与理解,在赞誉其具体、实用、可操作的同时,各种问题或困惑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目标参照如何避免生搬硬套:“去小学化”如何转变理念与教育方式;家庭与幼儿园如何共育。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接触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拟定的目标不同,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

《指南》实施原则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导致了“小学化”倾向,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利用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一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实现家园共育。

我们希望幼儿园与家庭摒除浮躁、功利的心态,携手合作,实施符合科学规律的、奠定基础的教育,稳住孩子成长的步伐,为孩子的未来奠基,给予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第五篇:精选3(二)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和规章:《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关键要务。新世纪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十条”的要求,继续强调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来抓。

学前教育对质量的追求以“促进幼儿高质量的学习与发展”为根本目标。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除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做保障,还有赖于高质量的课程和高质量的教师。在这两个对学前教育质量有影响的关键要素中,高质量的教师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高质量的课程要发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10月9日,教育部下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吹响了将科学保教进行到底的号角,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学前教育质量的高潮。《指南》在明确对幼儿在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揭示3-6岁儿童学习规律与特点、勾画“高质量课程”图卷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指南》的贯彻与落实,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相比非专业人员,他们能更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发展需要,据此设计高质量的课程,并通过与高质量课程的互动促进幼儿身心获得高质量的发展。《指南》围绕“高质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幼儿教师在通过与“高质量课程”的互动来促进幼儿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提出了具体要求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首先取决于头脑中是否树立了科学、正确的专业理念。理念正确,是行为正确的先导。《指南》强调要尊重儿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家长和教师应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等等。这些理念的提出,突出强调了学前教育要回归“儿童中心”的本质,引导教师去思考当前教育实践中部分存在的“去儿童化”教育的错误倾向。同时,这些对幼儿教师专业理念的要求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相关规定也是一致的,是在更具体、操作化的层面对教师专业理念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和要点。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

幼儿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须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大致可分为三类:儿童发展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对这三类知识,《指南》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在儿童发展知识方面,《指南》全面、系统地对3-6岁儿童在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做了描述,引导教师将发展心理学所呈现的儿童发展与幼儿在各领域的具体学习相结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书本上的“儿童发展”与生活中的“儿童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其次,在学科知识方面,《指南》在《纲要》所规定的五大领域“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地明确了幼儿在每个领域学习与发展最应关注和掌握的关键经验,从而为教师设计领域课程所需的学科知识给予了更加具体的指导;再次,在教学法知识方面,《指南》强调的以整合的方式施教、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施教、针对幼儿学习品质施教等观点以及相应的教育建议,为教师设计有效教学策略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指南》着重强调了三点。

★首先是观察儿童的能力。

幼儿的发展需要是高质量课程设计的起点,更是评价幼儿教育适宜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依据。所谓发展需要,是指幼儿的“理想的发展”与“现实的发展”之间的距离。其中,“理想的发展”主要指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学习幼儿发展心理学获得;而“现实的发展”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全面、细致观察幼儿,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判断其发展的现实水平和学习特点。可见,观察是了解幼儿发展需要的有效手段。

一直以来,《规程》和《纲要》都将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发展需要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师的必备专业技能之一,要求教师“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规程》);“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纲要》)。但如何观察儿童,则主要是由《指南》给予了更具体的指导。

《指南》为教师提供了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基本框架。它从五大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入手,以“目标”和“典型表现”作为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路标”,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或个性化表现。同时,教师不仅要观察、分析幼儿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发展规律,还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幼儿朝着“目标”方向发展。而从观察得以有效实施的途径上看,《指南》强调应以游戏和一日生活为基本场景,它们为教师了解幼儿真实、客观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最佳机会,从而使教师有可能更准确地将“教”建立在幼儿“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合理安排与组织一日生活的能力。

《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其87条教育建议中,大都也是以渗透于游戏和一日生活的活动为基本导向的。因此,教师应改变只注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忽视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只注重教师安排与组织的活动、忽视幼儿自由游戏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应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活动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突出一日生活安排与组织的整体效益,通过发挥活动间的互补作用,引导幼儿投入到本就属于他们的生活中去,在活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再次是课程整合的能力。

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的理念,《指南》进一步强调了要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实质上对幼儿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课程整合,主要体现为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有机整合。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对有待整合的各领域学习内容有全面、正确的理解。对此,《指南》延续了《纲要》对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划分,并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学习与发展的32个基本目标和最基本、最重要的11个内容,为幼儿园课程最应该“教什么”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把握上述目标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如何通过“单元主题活动”等整合课程的形式来促进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完整而非割裂的发展。

在贯彻落实《指南》的过程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除关注以上三方面的素质养成外,还须以《指南》的理念和要求为基础完善幼儿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第一,完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承担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务的高校、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应根据《指南》的精神和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指南》的具体要求,围绕《纲要》和《指南》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教学任务、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其对儿童发展需要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以《纲要》和《指南》为基础完善实践类课程内容,不仅注重实践知识的讲授,更加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前专业学生观察儿童、合理安排与组织一日生活、整合课程等实践能力。

第二,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教研机构和培训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以园本教研为主的培训制度与机制,支持、引导和促进教师通过在一线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性学习来准确理解和运用《指南》,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幼儿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有机连续体。幼儿教师只有熟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与《指南》所描绘的“高质量课程”进行有效互动,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以丰富专业知识,锤炼专业能力,才能在促进幼儿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获得自身在专业上的成长。

第六篇:精选3(七)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有认识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问题。如果说前者为“论”,那么后者便为“用”。专业的“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工”“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是我国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教育绘制了一幅美好蓝图。建筑物的蓝图都是基于力学、美学等的基本原理绘制出来的。如果只有蓝图,建筑物不可能巍然于世,有了蓝图之后,需要具体设计和施工。《指南》即是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绘制出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蓝图。它是基本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一步,但也只是一步,下一步需要具体的设计、实施、控制。了解《指南》在学前教育工程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运用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工作做得不足,更因为缺乏这样的意识和人员。一线教师对幼儿教育相关理论认识不足。过于依赖实践和经历对具体方法的原始积累,这大大阻碍着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不仅仅需要具体方法作文吧策略的落实、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一系列的教育工程程序。《指南》是从宏观层面把理论转化为工程程序的重要一步,为具体的学前教育实施指明了方向,又为具体的设计与实施留下了充分的创造空间,同时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反思提供了有效参照。

《指南》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发展的内容为线索,以辅助幼儿成长的教师、父母长辈等成人为服务对象,依次强调了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建议。而这些内容都要遵循《指南》开篇的“说明”,尤其是“说明”中关于“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正是基于整体的关于幼儿成长的理论的操作性转化。当前许多家长或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虽然方法正确,却往往只是凭直接经验或者直觉,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幼儿成长的相关理论理解较少的原因。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过于依赖“经验”,滞后于专业发展,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在懂得和依据理论的基础上拓展方法、技能或者策略,才能保证举一反三的个人专业发展,也才能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团体的成长。

在这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是什么?是普遍规律。是“理论”。而许多成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直接去掌握理论,或者无法透彻地理解理论,因此,需要一批工程性的工作或人员来转化理论为操作性指引。《指南》是这样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联系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工程,它完成了学前教育工程的重要一步,值得欣喜。幼儿教育还有还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需要我们再接再厉。

以上是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3精选6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